食芯资本Bits x Bites近日宣布,已完成新一期美元基金的首轮募资,本轮共募集到3,000万美元,第二轮募资也将在近期启动,预计本期基金总规模将达到7,000万美元。食芯资本主要投资具备广阔市场前景,同时拥有颠覆性技术的初创企业,包括来自中国本土以及全球的农业食品科技团队,投资轮次覆盖Pre-A到B轮。
本期基金的出资方包括总部在新加坡的国际投资公司淡马锡,专注在大健康和食物科技领域的新加坡投资机构 Heritas Capital Management,Monde Nissin 的 CEO Henry Soesanto(菲律宾最大的食品公司,于2015年收购真菌蛋白公司Quorn),以及中国和亚太地区的食品企业、家族办公室及其他机构投资人。
作为中国唯一一家专注农业食品科技早期项目投资的风投基金,新一轮募资完成后,食芯资本将继续投资更多致力于解决中国农业食品供应链系统挑战的初创企业。基金的管理合伙人(GP)是何瑞怡和周桓达,他们坚定看好“前沿科技”与“食品农业”跨界融合将创造巨大的商业、社会与环境价值,具体的技术应用领域包括智慧农业、动植物疾病预防与健康、人类健康与营养、替代蛋白等,通过“投资+科技”的创新模式,深度赋能以推动全行业的创新升级,构建一个更可持续发展、更坚韧的食品供应链。
据何瑞怡介绍:“农业兴,则百业才能稳。非洲猪瘟、新冠疫情、全球贸易摩擦带来的格局变化等黑天鹅事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粮食作为保障国家安全的民生根本,提升食品的自给自足,实现农业食品产业的双向内循环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们迫在眉睫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疫情改变了资本的流向,粮食安全问题不仅仅是中国的重要议题,也成为了全球投资人共同关注的领域,这直接反应在了融资数据上。2020年上半年,农业食品科技公司的融资金额逆市创下了增长记录,根据美国农业食品融资信息平台 AgFunder 的数据显示,全球农业食品科技创企上半年的融资金额达到了11亿美元,超过了2019年全年10亿美元的融资规模。与此同时,中上游的融资金额超过了下游的融资金额,这是2013年以来首次出现的情况。
何瑞怡继续分享道:“当前正是布局中国农业食品科技创新的绝佳时机。随着生物科技、AI 等前沿技术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其与传统的农业食品产业结合,正为后者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例如随着基因测序、编辑等工具的成本显著降低,大大提升了育种这一农业生产核心环节的效率,也让原先高度依赖自然环境和不可再生资源的食品农业原料生产,可以通过更清洁、成本更低的合成生物技术实现;物联网及传感器、人工智能算法等技术商业化成本降低,让复杂、非标准化的农业生产数据的采集和分析成为可能,改变了千百年来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
另一方面,凭借过去十多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我们有着全球领先的生鲜电商、外卖服务等平台型企业,这也推动着资本向食品行业下游积极投资。下游的消费者需求升级和商业模式的创新,也正在进一步倒逼农业食品供应链进行产品迭代、研发及科技创新。随着粮食安全问题受到各方的关注与高度重视,政府、央企国企、大型农业食品上市公司、互联网巨头、资本方等都在积极地鼓励与推动行业的创新,中国的科学家们也陆续从海外回国创业,行业的升级可谓‘天时、地利、人和’兼备。”
摩珈生物是食芯资本新一期基金成立后投出的第一家中国本土的食品科技创企,该公司采用自主研发的生物化学专利技术和制造工艺,改变了传统化学合成的生产路径。公司首先聚焦的是全球动物营养和人类营养健康领域的重要原料之一,然而,该原料因其固有生产工艺的环保问题导致全球供应剧烈波动。该公司生产的原料,不但在成本方面更具竞争力,而且生产过程大幅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对比摩珈生物的技术与传统的工艺,新技术每年能减少超过15万吨的各类化工污染物的排放量。充分验证了食芯资本的投资逻辑。
食芯资本的新基金,还将持续投资上一支基金的明星项目。包括:英国的生物科技公司Tropic Biosciences,该公司通过独有的基因编辑技术,协助蕉农对抗巴拿马病毒(TR4),近期已成功与全球农业巨头企业开展多项商务合作。以色列鹰嘴豆蛋白提取公司InnovoPro 和瑞士最大的零售商 Migros 发布了全世界首款鹰嘴豆酸奶,食芯资本也参与了 Jerusalem Venture Partners 领投的B轮融资。
食芯资本Bits x Bites成立于2016年,当时中国迫切需要一个支持农业食品科技创新的本土风投基金,来促进中国创新生态的构建,打造更可持续发展、更安全健康的食品供应链。随着中产阶级的人口不断增长,消费者对食品的品质、安全、营养的需求和要求也在不断提升,而目前我们传统的食品农业生产系统并不可持续,我们发现了许多挑战和创新的机会点,包括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动物蛋白质的可持续供应等等。同时我们也发现关注这一领域的本土VC非常少,也很少有公司把海外的前沿技术应用到中国市场。
近几年,我们发现开始有大量的科学家和创新人才关注到了农业食品科技在中国的巨大市场需求和发展前景。由于动荡多变的国际政治贸易形势,许多海外科学家也开始陆续回到中国创业。同时,中国政府和国有企业、产业资本等也为农业食品领域的产业升级投入了大量资金和政策支持,从而实现中国农业的规模化与现代化升级。对中国的农业食品行业行内人士来说,这一切都是非常积极地产业升级机遇信号,农业食品领域也开始吸引大量资本进场布局。
像全球范围内的许多其他农业食品科技投资者一样,我们也关注着一个同样的问题: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我们将如何可持续地满足不断增长的粮食需求。 最大的不同是我们专注在中国市场的创新机遇。
中国为科技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并将继续在全球食品和配料的生产供应中发挥巨大作用。 跨国公司可能会遇到监管障碍,知识产权问题,复杂的供应商和零售分销渠道流程管理。当我们对国外的科技创企投资时,我们会尽可能筛选那些在政策方面未来可以顺利地应用在中国市场中的技术,并在未来的5年内有增长前景的品类。当然,我们同时也会投资本土的农业食品科技早期公司。我们致力于建立一个食品农业科技创新的生态系统,支持那些有能力打造更可持续的农业食品供应链的初创企业。
为此,我们构建了强大的本土与全球产业人脉网络,帮助初创企业与大公司展开商业上的共赢合作。我们也很荣幸,拥有多位在法律法规、生产制造、零售分销等领域正式或非正式的行业专家智库,他们的专业知识对我们的投资评估和投后支持来说也非常重要。我们在中国的产业资源也是我们能向全球的投资者们提供的一项重要的差异价值。
我们的投资轮次覆盖Pre A-B轮的初创企业。我们更喜欢有概念验证过的科技创企,同时具备强大的商业化规模化能力的团队。我们的单笔投资金额规模可达100-300万美元。
由于非洲猪瘟和中美贸易战的影响,粮食安全已成为中国的头等大事,新冠疫情则进一步提升了解决食物供应链可持续问题的迫切性。在过去两年,我们看到了多家国有企业和互联网、地产等跨界的巨头公司重仓农业领域的投资。但是如果没有规模化的生产运营打下基础,那么要完成新技术的应用和实现现代化的生产将非常具有挑战性。 因此,在农业领域,我们正在关注物联网等数据信息科技和生物技术的解决方案,帮助生产者提高产量的同时,减少资源的投入,解决土壤退化问题,并保护动物,农作物和农民的健康。
在中国,处于食物生态系统中游的冷链物流仅占总量的19%,远低于其他冷链覆盖率超过95%的发达国家,因此,我们也在关注自动化和大数据技术可以如何改善食品安全并减少新鲜果蔬在存储,加工和运输中的腐败。
同样处于食品供应链中游的营养和健康也是我们重点关注的领域。中国成年人口中有11%以上患有糖尿病,五分之一的儿童患有肥胖症。我们对那些能够提升食品功能性和营养价值的新型原料感兴趣,或者是能够减少糖,盐和脂肪的同时,保证口味不受影响,甚至让风味更佳且具有专利的食品现代加工技术。比如这些技术可以被应用在提升新型的植物蛋白产品中,从而提升产品的营养价值和感官风味。